近段时间总结了一些提高效率的方法,写下来记录一下(可能不适用于任何人)

正念

又叫冥想,但就像在输入法里输“冥想”候选词里会出现 🧘‍♂️,在很多人印象里可能是一种像佛教徒打坐之类非常正式或者神秘的活动,所以这里用正念含义可能会更准确,iOS 自带的健康 App 里就有“正念训练”这一项,描述是

“正念”是一种积极、开放式感知当下的状态。进行正念训练时,您游离在一定距离之外来观察自己的思想和感觉,而不评判好坏。正念不会让岁月匆匆流逝,而是意味着活在当下,积极体验。

看上去很玄乎,其实正念就是对思维(或者说骑象人)的一种训练,帮助大脑更好地控制思维。内心的大象总是会不受控制地冒出各种各样的想法,比如“刚才和谁谁谁聊天时,我是不是换一种方式来说这句话会比较好”、“需求里还有一个点忘了做了,快想想要怎么实现”,正念练习就是要训练思维在练习的过程中不去理会、思考、评判这些冒出来的想法,而是以一种游离的心态来观察自己的呼吸、身体感受或是周围的环境,活在当下。在观察而不思考的过程中,紧绷的神经也能得到片刻的休息

我是从去年七月开始尝试用五到十分钟的正念来代替午觉的,一开始跟着 Now 上面的入门和限免课程来观察呼吸和身体,找到“游离”和“活在当下”的感觉,后来听听 Apple Music 上的冥想歌单也很容易进入状态

回想起来,这一年的正念带来了什么呢?1. 花更短的午休时间得到了更好的休息质量;2. 就像卧推和飞鸟夹胸能让健身者更清晰地感受胸部各处肌肉的发力,正念也能让人感受到对思维的控制力,需要专注的时候抛开杂念、心无旁骛,休息时彻底放松神经

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是一种简单的时间管理方法,把时间划分成一个个 25 分钟的番茄时间,在番茄时间内,专注于待办列表里的某个任务,尽量避免受外部干扰和打断,每过一个番茄时间休息 5 分钟,每过四个番茄时间休息 15 分钟

在实践中,想要不被打断、完全按照计划表工作是不现实的,但也不可能所有事情都紧急且重要,我们可以尽量减少中断的次数,例如这个番茄时间内收到的 IM 消息或邮件攒到下个番茄时间再集中回复、提过来的 bug 等到每天固定的时间再改等等

在我看来,关键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把工作时间划分一块块,这么做有几个好处:1. 在每块固定长度的工作时间中间插入一小段固定长度的休息时间,用来正念、喝水、上厕所、活动身体等,避免连续过长时间工作或休息(例如沉迷于难解的 bug 几小时不抬头,或是想短暂休息时打开了抖音,结果不知不觉过去了半小时);2. 可以把番茄时间当作工作时间的一个衡量单位。市场上有很多番茄工作法 App,除了倒计时,还能帮助统计番茄时间的情况,而这些数据就是关于你工作效率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通过完成的番茄时间数量看到这一天的有效工作时长,也可以观察一段时间内数据的变化做一些分析和回顾,更进一步还可以和待办列表相结合,统计为某个 bug 或功能点花的番茄时间数量,帮助评估工作效率以及在未来更好地预估需求开发耗时,就像做用户增长,有了数据和指标能更快找到问题所在和破解增长的办法

找到满足感

首先要把满足感和愉悦区分开,愉悦有很强的感官和情绪成分,比如美食、刷短视频等,通常是短期的,满足感则是当人们全心投入完成某些事情后充满能量且非常满足的感受,比如健身、阅读、装修自己的房子,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和时间,但完成时也会得到更多快乐

如果能在一项工作中(这里说的工作含义更加宽泛,不只指上班,也可以是学习或其它事情)找到满足感,甚至是体验“心流”,那么就能从工作中得到更多快乐,也就更加专注和高效

但是在如今的大公司里,很多人只是巨大机器中的一颗小齿轮,可能与产品最终的成果关系也不大,要怎么找到满足感呢?一个方法是在工作中找一些比较有挑战性的事情去做,要么试着做的更深,要么试着做得更多,或是作为 owner 推动把事情做完做好,提高在团队中的影响力。如果都不能的话,还可以尝试在日常工作之外找一些能获得满足感的事情去做,白天的工作“把电用完”后,晚上花一些时间来“充电”,这些事情可以是学点新技术、看书、看电影或纪录片等,关键是这些事情持续做下去能让人有所收获,与带来短暂愉悦的事情有所区分,这并不是说要把手机里的娱乐类 App 卸掉,而是要对非工作时间也做一个简单的规划,例如不把所有的下班时间都用来刷抖音和闲聊,抽一个小时看纪录片或读书,从工作的烦恼中跳出来,个人感觉会更加充实